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物理、机械、化学等作用而逐渐遭到破坏。在一般情况下,受机械力的影响最大。用来衡量织物抗外界机械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织物的拉伸性能。织物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拉伸试验过程中被拉伸直至断裂时所受的最大力和相应的试样伸长率称为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织物的拉伸性能主要取决于纤维的性质、纱线的结构、织物的组织以及染整后加工等因素。
织物拉伸性能是纺织品贸易中最常见的有关纺织品性能测试项目之一,是评定织物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纺织品国内外贸易、监督抽查都将此项目纳入重点关注的检验项目。
纺织品断裂强力测试仪器
GB/T3923.1--1997中对仪器的要求主要有:
(1)在等速伸长测试仪仪器满量程的任意点,指示或记录断裂力的误差应不超过士1%般而言,仪器传感器的量程在10% ~ 90%内较为稳定。根据文献,纺织品断裂强力测定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为强力仪和试样宽度的不确定度。因此,实验室对结果有怀疑时,应首先核查仪器状态,重点关注传感器示值结果的正确性。
(2)指示或记录夹钳间距的误差应不超过±1mm,拉伸速度为经向20 mm/min,纬向100 mm/min精度为士1%。稳定的等速伸长较能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速度不均匀将导致强力仪模量转换失真。标准要求的大部分试验都采用了标准规定的拉伸速度,但仍有不少实验室未按标准规定的拉伸速度进行试验。有20家实验室经向和纬向均采用100 mm/min的拉伸速度;有2家实验室经向和纬向均采用200 mm/mir的拉伸速度;有1家实验室采用20mm/min的拉伸速度。从反馈的数据来看,检测结果未出现明显偏离,这可能是因为等速伸长测试仪的传感技术较以前有很大进步,拉伸速度对检测结果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参加实验室应仔细阅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操作规范
GB/T3923.1- 1997规定:“测试样品的制备应避开折皱、疵点,试样距布边至少150 mm,保证试样均匀分布于样品上。例如对于机织物,两块试样不应包括有相同的经纱或纬纱”。“每块试样的有效宽度应为50 mm不包括毛边)其长度应能满足隔距长度200mm如果试样的断裂伸长率超过75 %,应满足隔距长度为100 mm“。因实际操作中构成织物的纱线是以根为单位的,试样宽度只能以单根纱线直径的整倍数增大或缩小,因此当试样宽度多于或少于不足一-根纱线直径时,就导致试样宽度不准。不确定度评估数据表明,试样宽度的准确性对断裂强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在检测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宽度的准确。一般情况下,毛边的宽度应保证在试验过程中纱线不从毛边中脱出,消除纺织品经纬向的协同效应对断裂强力的影响。对一般的机织物,毛边约为5 mm或15根纱线的宽度较为合适。对较紧密的机织物,较窄的毛边即可。对稀松的机织物,毛边约为10 mm。
按GB/ T3923.1-1997的要求,仪器夹的中心点应处于拉力轴线上,钳口中线应与拉力线垂直,夹持面应在同平面夹钳应能握持试样而不使试样打滑,钳面应平整,不破坏试样。但操作时很难控制到理想的状态,由此导致了按投影分布的测量差异。试验操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将样品夹至理想状态。
GB/T 3923.1-1997规定“试样可在预张力下夹持或松式夹持”。当采用预张力夹持试样时,产生的伸长率不大于2%。本次能力验证的试样单位面积质量<200g/ m2,可采用2N的预张力。预加张力是使纤维伸直而不伸长的力。预加张力过大会将纤维拉得过长,这样会损失纤维的伸长,甚至可能会损伤纤维,其强力也会受损。本次能力验证计划活动中,根据反馈的能力验证试验条件,没有因施加预张力而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