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摆锤法与单舌试样法的撕裂机理相似,但受力速度快,属冲击型撕裂。矩形试样被夹紧在撕裂仪的动夹持器和定夹持器上,在两夹持器之间即试样中间开一个切口,利用扇形摆锤从垂直位置下落到水平位置时的冲力使动夹持器与定夹持器中的试样沿切口方向迅速撕裂,把撕破织物一定长度所做的功换算成撕破强力。
按实验(撕裂)中表 规定随机抽取适量的批量样品,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损伤或受潮。再从批量样品的每匹中,至少离匹端3m以上处,随机剪取长度至少为1m的全幅织物,以此作为试验样品(应无折皱和可见疵点)。从试验样品上剪取试样的实例如图41-2所示。
7 试样及制备
每个实验室样品裁剪经向和纬向两组各为5块的试样,每块试样裁取时应使短边平行于织物的经纱或纬纱,以保证撕裂沿切口进行。试样的短边与经向平行的称为“纬向撕裂试样”,试样短边与纬向平行的称为“经向撕裂试样”。试样尺寸如图41-3所示。
8 试验环境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采用GB6529规定的标准大气,仲裁性试验应采用二级标准大气。用于工厂内部作为质量控制等的常规试验,可在普通大气中进行。
9 试验程序与操作
9.1 试验前检查仪器水平,并调好指针零位,检查刀口高低,切口线长要符合20mm的要求。
9.2 预试,按实际强力选择适当的量程,使试样的测试结果落在相应标尺15%~85%范围内,量程的大小可通过更换扇形锤来实现。
注:a)使用示值范围在0—16N时,大、小重锤A、B及长、短螺钉均不安装。
b)使用示值范围在0—32N时,则加装小重锤A,并用2只短螺钉将其固紧。
c)使用示值范围在0—64N时,则加装大重锤B,并用2只长螺钉将其固紧。
9.3 抬起扇形摆锤至垂直位置,即试验起始位置,并将指针推至指针挡板处,将矩形试样夹在夹持器中,夹持时使长边与夹持器的顶边平行,并轻轻将底边置于两夹持器的正中底部位置上,然后旋紧两夹持器,拉出切刀手柄,使试样正中切开一个20mm长的切口。
9.4 按下起动手柄,扇形摆锤迅速落下,摆向右侧,由于动夹持器与摆锤连为一体,因此试样就被撕裂而断,当摆锤回摆时即用手轻轻握住它,以免破坏指针的位置,从测量装置标尺分度值或数字显示器读出撕破强力,单位为N。
9.5 重复9.3~9.4,每个方向至少重复试验5次。
9.6 观察撕裂是否沿力的方向进行,纱线是否从织物上滑移而不是被撕裂,如果织物未从持器口滑移,撕裂一直在15 mm宽的凹槽区内进行时,该次试验属正常。否则,属不正常,试验数据应剔除。若5块试样中有3块或以上被剔除,则此法不适用,也可加倍试样数量再试验。
10 测试结果
分别计算5块试样的经向及纬向的撕裂强力算术平均值(N),修约至1位小数,必要时,记录样品每个方向的较大或较小撕破强力。
11 试验报告
11.1 说明:此试验按照的标准;所用的标准大气;使用的测量范围;试样的品种、规格,必要时说明取样方法;试样数目、剔除试验数及其原因;测定日期;任何偏离本试验方法的细节;
11.2 记录:各次测定的数值;
11.3.1 计算:织物经、纬向平均撕破强力(N),如果只有3或4块试样是正常撕破的,另外写出试样的每个测试结果。
11.3.2 如果需要,用百分率(%)表示撕破强力的变异系数;用牛顿(N)表示样品每个方向的较小和较大撕破强力。
12 相关知识
12.1 由于成网、加固、粘合等工艺的不同,在做经向与纬向撕破强力时,其撕裂走向有可能出现某一向不规则现象,甚至有的撕裂走向与切口线成垂直状态,凡遇此种异常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12.2 试验前建议对仪器作以下检验:
12.2.1 摆锤自由悬挂时检查两只夹持器的平行度,检验小刀在两只夹持器的中心位置和夹持器之间距离为(3±0.5)mm,检查刀的锋利程度,钝刀对试验结果有不利影响。
12.2.2 试样的撕裂长度可用纸样进行校验,试样夹好后用小刀割一个(20±0.5)mm的切口,刀的安装高度正好使凹槽的试样具有(43±0.5)mm的撕裂长度。
12.2.3 仪器的水平相当重要,当摆锤摆动时,仪器的移动是误差的主要来源,仔细固定仪器,使摆锤摆动过程中仪器没有明显的移动,用内装的水平泡调节仪器水平。
12.2.4 不放试样校正仪器数次,可动夹持器关上,检查轴承的摩擦力;零位指针定位值;仪器显示为零,在连续三次试验时,零位在刻度的±1%公差范围内。
13 思考题
13.1 分析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13.2 叙述冲击摆锤法撕破的力学特征。